——跋张磊的博士论文《历史在这里沉思》
李城外
我从事向阳湖文化和五七干校研究20多年了,除出版了不少专著外,家里收藏的有关书籍及资料也十分丰富,一直希望身边有年轻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充分利用,写写有关论文,而张磊捷足先登,有幸成了第一位“志愿者”。
那还是十年前我任咸宁市新闻出版局局长期间,办公室主任小胡的爱人张磊考上了武汉大学博士,因为学的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有次他向我请教时,我便鼓励说,作为一名咸宁籍的学子,一定要关注向阳湖。悟性颇高的张磊欣然接受,一头扎进湖心,不肯上岸,几年下来,终于捧出沉甸甸的博士论文——《历史在这里沉思——湖北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研究》,并顺利地通过了答辩。
一晃六年过去了,听说这部论文作为专著即将付梓,不禁欣慰之至!要知道,向阳湖文化和五七干校研究是一项寂寞的事业,需要更多有志之士的参与。作为向阳湖文化最早的淘金者,每每看到有新的成果问世,都是禁不住由衷庆贺的。我以为,这是向阳湖文化与五七干校研究的一部力作,它出版的意义主要有三:
其一,作者从文学青年的感兴趣转入到做严谨的学术论文,为后学提供了一种示范。回过头来看,作为“70后”张磊,才30多岁时便涉足向阳湖,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之便。众所周知,咸宁从事五七干校研究领全国之先,当年向阳湖文化研究会势头正旺,成果叠出。张磊是我们这支民间团队的骨干之一,同仁们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有一个良性竞争的氛围。加之他时常参与陪客考察向阳湖和研讨活动,更是机遇难得。比如说,他有机会参加萧乾诞辰百年纪念活动,也曾陪同武汉大学的於可训、樊星教授等人参观向阳文化名人旧址。话虽如此说,张磊小试牛刀,便初显锋芒,主要还是用了心,费了力,也为更多“80后”和“90后”步入这座“文化金矿”观赏作出了榜样。
其二,作者分析了向阳湖文化人的干校记忆,尤其是尝试体会了“向阳湖文化”的内涵,难能可贵。向阳湖文化是一种对历史的反思文化,一种对名人的纪念文化,又是鄂南在全国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品牌。如何对向阳湖文化定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张磊在分析了咸宁干校五七战士的心路历程,例举《岭南文化时报》和《咸宁学院学报》有关的论争后,结合国内专家学者的有关论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向阳湖文化”的内涵有三:从历史角度来说,它是文革灾难的见证;从思想史的角度来说,它是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蜕变的标本;从当代文学史的角度来说,它是“新时期文学”的源头之一。尽管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还不一定全面,但毕竟只是武汉大学一个年轻的博士的心得,已属不易。
其三,论文虽然只是从文学的角度作观察,却间接证实了干校文学与史学交叉研究的可能。“向阳湖文化”博大精深,如果只是单纯从文学意义上作研究,难以真正挖掘出它的丰富与厚重。于是,如何站在当代政治史、社会史和文化史的高度来审视“向阳湖现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众多向阳湖文化名人及其作品在当代文坛的价值有目共睹,论文第四章“多样态的向阳湖文学”以陈白尘、冰心、牛汉、臧克家等作家诗人为例,进行了解读,令人信服。这也为向阳湖文化研究今后走进史学领域提供了难得的文本。《中华读书报》(2015年9月30日)曾推出专版《五七干校研究:从文学到史学》,我和北京作家王耀平、庞旸围绕“为什么要研究五七干校”、“如何对五七干校进行历史定位”、“文学视野和史学视野里的五七干校”作过一次热烈的讨论。说句实在话,张磊也是有资格作为场外的嘉宾发言的。
总之,在我看来,张磊的这篇博士论文,不仅是武汉大学,也是全国高校第一部研究向阳湖文化的博士论文。此前,湖南师范大学张绍春博士也作过《五七干校研究》的长篇论文,并与我熟识。两张各有千秋,大张撒网太大,虽用力不少,成绩可喜,也难免后劲不足;小张盯住一湖,用心织网捕鱼,终有大获。而二者不可同日而语的是,一个涉足的是他乡的干校,一个则是在身边的向阳湖里遨游。孰难孰易,不言自明。
当然,毕竟是六年前的论文,张磊的研究当时还处在起步阶段,他作为我们团队的一员,只是尽了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近些年来,五七干校研究的新进展可圈可点,为今后进入学术圈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武汉大学中心与咸宁市政府签约,共建“向阳湖文化史迹与文化名人研究中心”;又如,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1497所干校中唯一的“国保”;再如,我作为武汉大学兼职教授和省委党校研究生导师,应邀在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国家行政学院大讲堂和首都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宣讲干校文化,咸宁已然成为中国五七干校研究中心,海内外前来考察参观的专家学者络绎不绝。
前不久,根据全省科普周的统一安排,我应邀在张磊执教的湖北科技学院作了专场报告——《绿色的向阳湖,人文的向阳湖》,最后互动时,提问者有一位“90后”的女生,让人眼睛一亮。哦,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向阳湖文化已悄然走进年轻大学生的心中!事业后继有人,人生此乐何极!如此说来,张磊不仅有自我加压之使命,更有培养新苗之责任,肩上的担子自然越来越重啊!
2016年6月9日于向阳轩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五七干校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向阳湖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