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 >> 科学研究与平台 >> 正文

咸宁民间传说之:汀泗桥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5-08-19 [来源]: [浏览次数]:

咸宁民间传说之:汀泗桥

  • 大约在唐朝末年,汀泗桥镇仅为武昌——长沙驿道上的一个驿站,依山傍水,住着三五户人家。南北走向的汀泗河将东西向的驿道截为两全段。过往行人与客商必须渡船才能到达彼岸,风雨季节既不方便也不安全,船翻人亡的事时有发生。古人也曾集资搭过两次竹桥,但因河水太深,水流又急,楠竹达不到实底,所以竹桥都是摇摇晃晃,除大晴天,胆大的青年壮汉扶着竹扶手勉强可过外,一般风雨季节,老弱病残仍无法过河。加之竹桥基不稳,到发大水季节便冲垮了,还是只得靠摆渡过河。就在这三五户农户中,紧靠河边的有一户姓丁的人家父子五人到河西做事,就因过河不幸遇上大风暴而船毁人亡。仅剩丁四一人在家打草鞋幸免于难。丁四在乡亲们的帮助下草草埋葬了父母和三个哥哥,从此孤身一人度日。他想着一家人和过往客商的遇难惨境,想到过河的艰难,便下定决心在这一生中要积蓄一笔钱,建一座坚固的石桥。

  • 忠厚的丁四别无所长,仅仅打得一手好草鞋,他打的草鞋又快又结实又好穿。于是他每天从早到晚打草鞋。丁四把草鞋穿成一串串,晴天用竹篙挂驿道边,雨天挂在草房屋檐下招览顾客。不久,丁四草鞋远近闻名,分外畅销。丁四把卖草鞋的钱一吊吊地积累起来,都装到坛子里,埋到床铺下。一些农户慕名将自己的儿子送到丁四手里当学徒。丁师傅带徒弟,不收学师费,一般为八个月出师,第一月搓绳打杂,第二月练手、看花(看师傅编草鞋讲解安鞋耳和插花);第三月再上草鞋耙。徒弟上了草鞋耙,丁师傅要求徒弟编的草鞋只能是“十双废、十双坏、第三个十双才能够卖。”在求质量的基础上再加速度,直到每天能编十双合格草鞋才能出师。由于他对学徒要求严格。每双草鞋都要经过亲自验收。丁四草鞋在咸宁蒲圻、嘉鱼一带十分走俏。

  • 丁四转眼进入中年。一天,他暗地挖出坛子清点一下铜钱,暗算一下修桥的造价,发觉积蓄的钱离桥工程差距太远。他想:要在有生之年凑足建桥费,按此速度十辈子也凑不齐。于是,他决定扩大规模,在草鞋式样上做文章,在销售市场上下工夫。他挑了几个精干的出师徒弟入伙,其中首徒(他的族侄丁刚,为人正直,是他的好帮手)在内。就地取材,又研制出笋壳亮草鞋,苎麻草鞋。这比原来的草编草鞋更结实,更好穿,更耐磨。后来又发展到布片草鞋,绣花草鞋,女式草鞋等。每双草鞋上都编上“丁”字标记。派人用木船,上岳州、下武昌、出天沔,各处推销。丁四草鞋由此畅销两湖。丁四床铺下坛子里的积蓄也成倍增加。丁四把小铜钱换成大铜钱,把大铜钱又换成纹银,还是埋在床铺下。

  • 丁四打草鞋卖草鞋,从青年到壮年,又从壮年到古稀之年,草鞋样式越来越多,草鞋销路越来越广,鞋铺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床铺下的银两也越来越多。

  • 宋朝初年,丁四老人已届暮年,他开始盘算着如何邀约众乡亲请匠师修建石拱桥。谁知天有不测之风云,这一年的洪水提前降临。这天,正当他外出请工匠设计桥样,徒弟、伙计在各地推销草鞋时,突降狂风暴雨,雨仗风威,风助雨势,山洪陡涨,平地起水三尺。丁四老人连夜冒雨摸黑赶回家,他四下一望,哪里还有家呀:全村屋舍被洪水冲毁。屋基上的洪水已有齐肩深。乡亲们挤在山腰上的几间临时草棚里。老人没有停步,他扑向自己草鞋铺的洪水中。乡亲们以为丁四老人要寻短路,连忙把他扯住。老人一边挣脱大家的手一边喊:“乡亲们,快把我房中床铺下的坛子挖出来。那是我一生积攒准备修桥的钱币呀!”乡亲们听后感动万分,青年男女全部下水,一面挖银,一面叫老人放心,并把老人抬到山腰的临时棚里。不一会,大家七手八脚抬来了八坛钱币,其中有五坛银锭,三坛铜币,大家把坛子贴上封条并派专人看守。丁四老人由于年老体弱,又突受风寒,病势一天天加重。等伙计徒弟们赶回,老人已入弥留之际,大家把老人唤醒,老人拉着族侄丁刚和其它徒弟的手断断续续地说:“我本想在有生之年建起一座石桥,可是……不行了……你们……一定要……”,不等说完,老人便撒手而去了。

  • 徒弟丁刚和乡亲们饱含热泪安葬了丁四老人,并立即着手建桥。四乡八岸乡民听说丁四老人一生打草鞋是为了修桥,都自发地涌向河两岸,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大家按老人生前遗愿在山里运来青石,在湖南丁字湾运来麻石(花岗石),并请大量石匠、桥匠设计施工,挖基、车水、搬运等小工完全是乡亲们无偿投入,经历一年半,一座长十丈、宽一丈五尺的四墩三孔拱桥终于建成。为确保安全,桥面两旁还做起了三尺高的拦护墙。为纪念丁四老人一生的功绩,乡亲们在离桥50米的河北侧山腰上建了一座五层塔。(可惜日军侵华,将此塔炸毁。后来群众又在原址修一个小塔,文革时遭破坏)。

作为永远纪念,这座石拱桥就取名为“丁四桥”。因为是河上的桥,因此后人又在“丁四”两字旁各添三点水,为“汀泗桥”,桥下的河为“汀泗河”,也称“泗水”,桥旁建纪念塔的山取名为“塔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