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 张文龙
约200年前,崇阳铁匠陈瑞兆爱上村姑而不得,写下1800行叙事长歌《双合莲》。如今,这首长歌大放异彩。
去年10月,以《双合莲》为代表的咸宁长歌,在中国汉族民间叙事长歌高峰论坛亮相。咸宁文联主席李专说:“咸宁长歌这朵山野之花登上民间文学最高殿堂,填补了汉族无长歌的空白。”
一篇论文的轰动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咸宁长歌就引起当地民间文艺工作者关注,《双合莲》《钟九闹漕》等36部民间长歌相继被整理出来。“遗憾的是,咸宁长歌一直未能吸引业界目光。”
改变从2015年开始。当年6月,中国端午节俗与屈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黄石举行。湖北科技学院教授、鄂南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岳球作为嘉宾,作了题为《咸宁民间叙事长歌中的端午习俗与民俗文化》的主题发言,提到了《耍情记》《钟九闹漕》《双合莲》等多首长歌。“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找到我问,你讲的是不是真的?那些长歌有没有文学性?叙事性、音乐性如何?我给他作了详细介绍,并邀请他去咸宁调研。”说起当初情景,何岳球记忆犹新。
事后,中国民协先后三次派专家团到咸宁考察。“他们了解得越多,就越兴奋。有专家惊呼,终于发现了汉民族的长篇叙事诗。”何岳球说。去年,经反复论证,中国民协授予咸宁“中国汉族民间叙事长歌之乡”称号。“这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个汉族民间叙事长歌之乡。”
一首长诗的命运
《双合莲》《钟九闹漕》是咸宁长歌代表作,两首长歌作者为同一人——崇阳铁匠陈瑞兆。
陈铁匠的故事,当地口口相传。1818年,陈瑞兆出生在崇阳县杨林畈港。他读过5年私塾,出口成歌,后来学打铁,人称陈铁匠。一天,陈铁匠来到三沅港邓家村打铁,爱上美貌姑娘邓秀英,精心打了一把绣花剪相赠,以表心意。秀英告诉他,芳心已许给穷秀才胡三保。陈铁匠黯然离去。不久,邓家将秀英卖给当地富户。秀英不从,悬梁自尽。铁匠闻讯,把秀英遭遇编成山歌,每天边打铁边唱,从大年初一唱到年底,总共唱了360支山歌,每支5句,编成一本《双合莲》。
邓家族人看了《双合莲》,称铁匠有意出邓家的丑,告到官府。县官下令不准再唱。陈铁匠无奈手抄多份,装进竹筒,放在门前小港,顺水飘到蒲圻(今赤壁)、武昌等地。沿岸的人捡到竹筒,一传十、十传百,《双合莲》便流传开来。
陈铁匠写了《双合莲》后,族人骂他不正经。陈铁匠发誓写一本正经歌。当时,钟九抗粮抗税起义震惊朝廷,虽最终失败,却给了清廷一次重创。陈铁匠多方采访,最终写出《钟九闹漕》,被誉为“一曲农民起义的颂歌”。
咸宁长歌主要分布在崇阳、通山、咸安、通城等几个山区县,地势开阔、紧邻长江的赤壁和嘉鱼却不多见,为何?
何岳球认为,首先,咸宁的居民多是几次大迁移中从中原辗转到此,保留着耕读传家传统;其次,鄂南山区地理环境闭塞,农耕文化单调,以长歌为主要娱乐形式;其三,史料记载,上古时期,鄂南山区曾是苗族聚集地,三苗文化与中原文化碰撞,汉族诗言志的传统与少数民族歌叙史的传统相互融合;最后,地方戏曲、民歌小调及丧葬唱词也是长歌得以传承和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