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 >> 科学研究与平台 >> 正文

“历史名镇名村的保护与利用”——何岳球教授调研通山县闯王镇宝石村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8-11-03 [来源]: [浏览次数]:

2018年11月2日,中心副主任何岳球教授调研通山县闯王镇宝石村一一楚天第一古民居群,此次调研是民建湖北省委会“历史名镇名村的保护与利用”调查报告的重要实例补充。

据中心鄂南文化展览馆2013年介绍宝石村有130多栋明、清、民国古民居,后来百度了2015年数据为80多栋,今天现场看了后发现肯定没有这么多了,这应该不是数量矛盾或不准确,应该是老房子被拆与垮塌的速度太快。如今的宝石村新房林立,一些老房子被逼仄地挤到不起眼的角落了,并且这些老房子基本废弃无人居住,住户要么进城要么另做新屋,鹅卵石铺就的小巷长满了绿色植物,墙上剥落潮湿处长满了青苔,断垣残壁随处可见,昔日繁华只能想象。

曾几何时,一条蜿蜒的小河从九宫山上潺潺流下,恰将该村划成南北两岸。因铺满河床的鹅卵石若宝石般润泽,这河便被称为“宝石河”,这村则被名为“宝石村”。明清时,村民就地取材,将这“宝石”铺路筑墙、修屋造堰,成就了今天“楚天第一古民居群”的称号。

宝石村居民多为舒姓。明朝洪武年间,舒氏先祖到此开基立业,明末极盛时有千户之多。90多岁的舒章晚,曾是宝石村的支书,熟知村子的历史和掌故,是村里的“活化石”;民俗爱好者舒上早,喜欢收集关于宝石村的故事。一“早”一“晚”,用笔用心记录着宝石村点点滴滴的人和事。据说,宝石村入朝为官者众,舒氏族谱记载,村内居八品以上的官员达百人之多,更有不少名闻京城的“讼师、医师、戏师”,可谓人杰地灵。宝石河的南岸,曾是一条热闹的商业街,富商云集,是鄂赣两省的贸易集散地,民国时期有“小汉口”之称。如今,商街早已没了昔日的风光,墙面斑驳,栅栏稀疏,仿佛一位容颜老去的歌姬,看着村落的世事变迁。明万历十一年,宝石村时年21岁的舒宏绪考中进士,后任吏科给事中,是皇帝派驻吏部的稽查官。虽只有五品,却能直接向皇上奏报言事。他忠于职责,谨执操守,以“弹劾权戚,直声著于当时”,颇受朝廷器重,天启皇帝因此御赐牌楼,上书“天垣补衮”四个大字,这牌楼至今矗立在南岸的西侧。

北岸的房屋,多半比较“豪华”,安飞龙檐、贴六角形花砖,雕梁画栋、精雕细镂,可偏偏舒宏绪居住的那间,青砖黛瓦,矮小逼仄,极其简朴,难以想象这是当年一代重臣的居室。要论古民居里最豪华、最讲究的,非“千总居”莫属。房屋并排两栋,互相连通,占地近300平方米。厢房、楼室均为木雕格扇,梁枋雕刻众多,有文形容其“台阁留丹,堂皇富丽,楹梁镂麒狮,彩绘翔龙翥凤,架设飞檐斗拱”。屋主舒世芳曾是六品武官,家里亦官亦商,有不少田产和当铺。可惜其孙自幼恃宠放荡,没多久就败光了家产,自己也沦为乞丐。

漫步在鹅卵石铺就的阡陌小巷里,一段段残垣断壁,默然伫立,似乎在思索着过往的人事浮沉;一扇扇旧式木门,吱吱呀呀,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海桑田。细细品味远古图腾的流风余韵,把玩门楣上依稀可辨的风蚀遗迹,不禁感叹岁月流淌,韶华易逝。更为忧心的是,怎么阻止古民居快速消亡的步履?怎么抢救性保护这些历史的符号与悠远的乡愁?(部分介绍来源百度)(何岳球供稿)

CC8A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