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 >> 正文

鄂南文化研究中心简介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3-21 [来源]: [浏览次数]:

中心概况

鄂南文化研究中心是2011年3月经湖北省教育厅批准,与湖北科技学院共建的“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目前有专职管理与研究人员4名,校内与校外兼职研究员近60名。何岳球教授担任中心主任(兼任人文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中心2022年挂靠人文与传媒学院),全面主持中心工作。中心一直始终秉持“以文化人,文化咸宁”的理念,致力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文化传播与传承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等方面的工作,为鄂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提供智力支持与思想引领。2022年,在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评估中,“鄂南文化研究中心”荣获“良好”等次(全省144个平台参评,其中21个基地评为优秀,30个基地评为良好)。

组织架构

中心下设四室一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室、文史与方言研究室、生态文化与产业研究室、特藏室以及鄂南文化展览馆。各研究室分工明确,协同合作,形成了多领域、多层次的学术研究体系。其研究方向覆盖了鄂南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既广泛且聚焦,主要有鄂南历史文化名人、鄂南方言、鄂南民间文学艺术(如汉族民间叙事长歌)、三国赤壁文化、向阳湖文化、古瑶文化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等多个重点研究领域。

平台建设

在发展历程中,中心凭借扎实的学术研究与多年来的成果积累,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屡获殊荣,现已获批5个省部级及1个市级科研平台。2016、2017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为“中国汉族民间叙事长歌研究中心”与“中国古瑶文化研究基地”。2022年与咸宁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部(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共建“咸宁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2024年被湖北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部批准为“湖北省统战理论研究创新联盟成员单位”,被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授予为“湖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被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授予为“湖北省社科普及基地”。

文化窗口

鄂南文化展览馆是我校与我市重要的文化窗口与鄂南文化的传承、传播基地。共分为九个展厅:历史长河展厅、历史名人展厅、古建神韵展厅、红色沃土展厅、洞茶文化展厅、农耕文化展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鄂南传统建筑模型展厅、地方特藏展厅。馆藏资源丰富,现有鄂南文化民俗藏品1000余件,每年接待来自政府、高校、工商界、外国友人等社会各界人士3000余人次,每年新生到校的第一堂地方文化课在此开讲;另有特藏室,收藏了鄂南地区家谱宗谱、地方志、州府县志、各级各类年鉴以及收集了咸宁各县市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等特色文献资料1万余册,已由图书馆进行编目分类,大部分已数据化,且并入学校图书馆查询系统,可供师生及研究人员无偿使用,为鄂南文化的研究与传播,提升地方文化影响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学研究

为深化鄂南文化研究,促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充分发挥省级基地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2011年至2024年,中心批准了“鄂南文化开放基金”项目219项,累计拨付科研经费126.1万元,为鄂南文化研究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相关研究不断走向深入,孵化了一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的重大项目和成果,为我校省部级以上人文社科项目的成功申报提供了坚实的前期基础。

科研项目方面,中心研究人员成果丰硕,获批项目涵盖国家级、省部级及厅级等多个层次。其中有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1项、青年基金2项、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专项任务4项、国家民委项目2项、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项、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2项、“中国调查”项目2项、省社科基金及后期资助项目10余项、省思想库项目2项、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余项、省教育厅“百校联百县”项目2项、省民宗委理论研究及调查项目2项。这些项目的获批,不仅彰显了中心在鄂南文化研究领域的实力,也为区域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推动鄂南文化研究走向更高层次,为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学术保障。

学术成果方面,中心持续资助出版“鄂南文化研究系列丛书”20余本,如《宋代鄂南文化名人考》《明代嘉鱼李承箕诗文集整理与研究》《鄂东南方言研究》《崇阳方言研究》《崇阳方言语法研究》《万里茶道油画创作语言研究》《一路有风景——鄂南“美丽乡村”绘画创作与研究》《咸宁长篇叙事山歌(第二、三、四卷共3本)》《风雅咸宁(丛书四卷)》《长江流域叙事长歌研究》《通山革命长歌》《咸宁民歌大家唱》等;创办刊物《鄂南文化论丛》(年刊,以书代刊),已出版3卷;参加国家文化工程《中国民间文学大系·长诗·湖北卷·咸宁叙事长歌分卷(一)》的编撰;在核心期刊及省级以上刊物发表鄂南文化相关论文300余篇。这些书刊不仅丰富了鄂南文化的研究,更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提升了鄂南文化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

成果获奖方面,2012年荣获湖北发展论坛奖一等奖;2015、2016、2017、2020、2022年五次获得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20、2022年两次获得国家民委三等奖;此外,还荣获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比赛湖北赛区一等奖、团中央2017年“镜头中的三下乡”优秀报道奖、省“第一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民建湖北省委理论研究一等奖、省民宗委重点理论研究课题一等奖及“十佳”理论创新成果、湖北省高校统战理论和工作实践创新成果二等奖。2017年《咸宁长篇叙事山歌(第二卷)荣获“第十三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文学作品”入围奖。

教育传承

近年来,中心举办“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世界读书节、庆新中国成立70华诞、建党100周年纪念”等各类文化教育活动,如鄂南非遗表演、鄂南民间剪纸艺术展、鄂南草木染技艺作品展、汉服秀、旗袍秀、华服表演、古诗词大赛、成语接龙、家训家风诵读、鄂南青砖茶茶艺表演、通山革命长歌表演等,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增强了师生的文化自信。同时,中心积极推动鄂南文化进教材、进课堂、上舞台,用文化为载体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先后开设《鄂南地域文化赏析》《鄂南茶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系列选修课程,其中《鄂南地域文化赏析》荣获“湖北省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文化传承创新导向下地方高校文化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获湖北省第九届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指导学生社团“式微汉服文化社”“石榴籽茶文化社”等开展活动,带领学生参加2018年湖北省第十届高校国学知识竞赛,荣获二等奖;选送《大美咸宁》在咸宁市“喜迎二十大”同心系列活动之“诵咸宁”比赛活动中喜获一等奖。并通过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文化讲座等形式,加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知与热爱,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此外,中心还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文化调研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文化传承意识,为鄂南文化的传承与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社会服务

自成立以来,中心始终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咸宁市的文化建设、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等提供智力支持。助力地方文化品牌建设,如,咸宁市获批“中国汉族民间叙事长歌之乡”“中国古瑶文化之乡”、通城县“中国古瑶文化传承展示基地”、咸安区“湖北省湖鲜文化之乡”;策划并承办了“中国汉族民间叙事长歌高峰论坛暨盘王节歌会”“2019中国中秋节俗高峰论坛暨咸宁大屋雷中秋祭月民俗考察”等大型活动,央视、新华网、学习强国等媒体纷纷报道,极大增加了咸宁在全国的知名度与美誉度。2020年,鄂南文化展览馆与咸宁市博物馆合作,加入了咸宁市博物馆联盟。一系列的调研、咨政报告及理论研究文章,如《通城县古瑶文化遗存调查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调研报告》《文化旅游助推鄂南乡村振兴对策研究》《张謇的乡村建设思想对当代乡村振兴的启示与思考》《咸宁市“中国桂花城”建设路径及创新发展的建议》《咸宁百亿茶产业传承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调研与思考》《民族特需商品咸宁市边销茶高质量发展的调研与思考》《湖北边销茶促进万里茶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研究》”等得到了各级各类奖项与省市领导的肯定性批示,为所在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决策咨询与支撑,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民族团结与三交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E298

鄂南文化展览馆

13DC9

洞茶文化展厅

红色沃土展厅

古建神韵展厅

农耕文化展厅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

28A89

鄂南传统建筑模型展厅

12475

地方特藏展厅

214CB

鄂南文化研究系列丛书

DF89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