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7日,对湖北科技学院而言是个重要的日子。就在这一天,经省教育厅的批准,学校与其他6所本科高校成为第二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
学校党委书记彭育园教授介绍,为进一步契合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精神,学校审时度势,提出了“面向开放办学、面向地方需求、面向高端升级、面向特色发展”转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学校迈出了一条“湖科模式”的转型之路。
开放办学篇
学校大力推进与经济社会的全面互动合作,实施开放办学战略。加强校地互动,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探索政产学研深度合作新模式,以服务求支持,以有为换有位;面向需求,服务行(企)业,利用社会资源,与行(企)业深度融合,合作共建,共赢发展;积极开展与国内大院名校的交流,拓展学校发展空间,推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加强国际交流,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类型的国际合作格局。
2015年1月,湖北科技学院“百名教授走咸宁”,参与地方政府“十三五”规划方案的设计工作,受到大力赞扬。4月,学校与宁波康达洲际健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建“湖北科技学院康达口腔医院”。5月,学校与咸宁市政府、咸宁市高新技术开发区、6个县市区签订了全面合作战略协议,建立了合作交流机制、市级财政专项投入机制,共建了科技信息平台。同期,学校正式获批省级“联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试点项目”,与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构建“3+2”人才培养立交桥。目前,培养方案已开始实施。6月,与武汉大学合作,共建“测绘地理信息实习基地”。8月,学校于鄂州市中心医院、咸宁市中医院、天门医院就合作建设附属医院举行了签约仪式,至此,我校附属医院已达到8家。9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首个转型试点“湖北爱尔眼视光学院”开班。11月,学校获批与武汉纺织大学开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学位培养。2016年1月。学校获批首个“国字号”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科医学实验实训中心入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高端升级篇
聚焦学校核心竞争力,锲而不舍追求高水平发展是湖北科技学院转型发展的措施之一。
学校先后联袂知名企业搭建了“材料辐射改性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非动力核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电机与控制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平台。
目前,学校首批博士学位班学员已进入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阶段;积极申报湖北高校硕士研究生联合学位培养计划,获批与湖北医药学院、武汉纺织大学联合开展2个专业学位硕士(临床医学、药学)和2个专业工程硕士培养项目(电子与通讯、软件工程);目前,该校与武汉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专业增加至4个。
学校依托武汉大学对口支持合作项目,深入推进联合培养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博士学位班项目进程。落实了与英国、德国等国相关大学已签署的合作协议,加强了已获批的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与招生宣传工作;“中德合作班”招生51人,“中英合作班”招生36人;18名学生赴西班牙游学;7名学生通过新加坡方主办的层层选拔考试,并成为全省唯一一所获新加坡政府“护理医科奖学金”资助的学校。
服务地方篇
大学是以城市或地方为依托而产生的,大学与城市的命运休戚相关。大学办学成功与否的显着标志是看它是否真正融入并引领社会文化,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为地方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学校坚持不懈地为地方输入优秀人才,为咸宁地方培养了大批骨干教师、优秀医务工作者、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为鄂南经济强市提供科技支持。学校组建了“国字号”的“辐射材料改性国家与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成为咸宁地区第一个国家级实验室;依托“湖北省电机与控制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咸宁机电产业联盟”,全力助推咸宁百亿机电产业链。依托“非动力核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全力孵化百亿非动力核技术产业链。依托“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和药学省级重点(特色)学科,全力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为鄂南崛起提供文化支撑。学校努力构筑地方精神文化高地,建设鄂南“文化之魂”。学校鄂南文化研究中心以鄂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鄂南文史与方言、鄂南生态文化与产业为支撑方向,通过编教材、进课堂、上舞台等多种形式开展非遗的传承与传播工作,以引领、传播鄂南文化为己任,助推咸宁文化之乡、传承基地的建设。
……
特色发展篇
特色发展是地方院校行之有效的立校之本、强校之路。牢固树立特色办学理念,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近年来,学校通过学科特色、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特色、研究领域特色、服务地方特色、校园文化特色等建设,在彰显特色的同时,也办出了特色。
为进一步紧密对接咸宁“绿色崛起”战略,学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紧密对接地方非动力核技术、油茶种植与深加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支柱产业或战略新兴产业,针对性地开办或强化了非动力核技术、生物科学、物联网工程、药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等80多个专业,形成了机电、临床医学、医药工程、文化产业等多个特色优势专业集群。学校同时邀请科研院所、高校、企业、政府及事业单位专家参与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形成了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
(作者单位:湖北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