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 >> 中心概况与动态 >> 正文

咸宁桂花分外香——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工作会议在我市胜利召开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5-10-08 [来源]: [浏览次数]:

何岳球 金顶挑 秋分送爽,丹桂飘香,经过秋雨洗礼的咸宁清新而灵动。大街小巷在热议最近开演的嫦娥实景剧,广大市民沉浸在咸宁市第七届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的喜悦之中。9月29日,湖北省文化厅和教育厅主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工作会议也在温泉静悄悄地召开,并没有引起市民的特别注意,然而这场会议意义非凡,它将开启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篇章。

  荣幸——省厅首次在地级市召开非遗现场办公会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重镇,湖北科技学院有幸承办了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工作会议。来自全省的22个非遗研究中心、各地市(州)的文化局领导、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省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共100余人参加了非遗研究会议。省文化副厅长李耀华、省非遗处处长江清和、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督学谢新松、省教育厅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副处长姜贵君等文化教育部门主管领导出席了会议。湖北科技学院党委书记彭育园代表学校致欢迎词,并总结交流了鄂南文化研究中心近年来非遗研究所做的工作。会上,省教育厅和文化厅联袂为湖北科技学院等6个科研院所授予“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牌子,发布了一批非遗研究课题,签订了非遗课题研究协议。 省文化厅和省教育厅还组织与会人员进行现场办公,宣传咸宁经验,参观了湖北科技学院鄂南文化研究中心建设的鄂南文化展览馆、咸宁市博物馆建设的民俗展厅、咸宁市群众艺术馆主办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非遗作品展。鄂南文化研究中心系统宣传咸宁地方历史文化并对非遗进行专题展示的做法,受到与会领导与专家的充分肯定;咸宁市博物馆改变以文物为中心的陈列模式,切入民俗展览内容,给与会人员留下深刻印象;咸宁市群艺馆利用传统技艺类和传统表演类非遗形式举办抗战主题非遗作品展的创意,得到与会人员的赞赏。这是一次理论探讨与现场观摩相结合的非遗研究会议,是省文化厅和教育厅首次在省会武汉之外举办的非遗专题会议,是全省文化教育干部学习咸宁经验、宣传咸宁经验的盛会。

  高兴——湖北省非遗研究中心落户湖北科技学院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省文化厅副厅长李耀华说。李耀华还对当前的非遗保护形势进行了具体的阐述,指出“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家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新契机。‘互联网+’等新形态、新业态的涌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辟了新空间。传统村落保护工程持续推进,公共文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助力。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新挑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非遗研究工作大有作为。”而且,“随着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亟需研究,亟待从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中取得突破”,“破解非遗保护工作中一系列问题需要研究中心发挥更大作用”。 在这种形势之下,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是顺应形势的重要举措。2013年11月,省教育厅、省文化厅联合在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16所高校和科研单位设立首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今年省教育厅、省文化厅又在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湖北科技学院、武汉商学院、文华学院、湖北省艺术研究院等6所高校设立了第二批非遗研究中心,并于9月29日在我市举行了授牌仪式。

 自信——咸宁非遗保护建立协同创新机制 非遗保护事业是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事业。目前,咸宁已经初步建立了协同创新机制,形成了非遗保护中心、非遗研究中心、博物馆通力协作的良好局面。非遗保护中心代表政府行使非遗保护职能,积极调用人、财、物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建档、立项申报、研究、宣传,推荐和命名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组织传承人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鄂南文化研究中心是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鄂南地方文化研究的主阵地,其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梳理咸宁市文化遗产、展示咸宁文化魅力,在非遗研究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博物馆根据大文化遗产的理念,统筹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田野考古的基础上突出民俗内容,开设专题民俗展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开辟了新渠道。省文化厅和教育厅在咸宁召开非遗研究会议,实际上是对咸宁协同创新机制的认可,来自全省各地的100余名与会人员将是咸宁经验的推广者。我们有足够的理论自信和实践自信,继续坚持咸宁经验,发挥非遗保护中心的组织优势、鄂南文化研究中心的科研优势和博物馆的田野优势,协同创新,开创咸宁市非遗保护事业的新局面。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工作会议胜利闭幕了,咸宁桂花分外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