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 >> 中心概况与动态 >> 正文

八集电视纪录片《砖茶之路》文学脚本草案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3-11-13 [来源]: [浏览次数]:

片头字幕;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只知道自汉代至元代,在中国的西部有一条丝绸之路,曾经是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这条通道在元代被大漠风沙湮没。但是,从清代中叶开始一直到20世纪初,从中国的江南的产茶区穿越整个中原腹地通向北方草原和蒙古高原,纵深进入西伯利亚,延伸到欧洲的重要商道,一直到20世纪初才逐渐淡出历史,这条国际商道就是繁盛了260多年的中俄茶叶之路。俄国人至今仍然称它为“伟大的茶叶之路”。

殊不知,这条曾经创造了伟大商业辉煌,融合不同地区文明的茶叶之路的源头之一就在湖北的羊楼洞,这条漫长达5000多公里的茶叶之路的最大集散地,就是被称为“东方茶叶港”的汉口,从汉口启程的运茶船队逆汉水而上,行程700多公里,至襄阳,再换成小船上行唐白河,进入河南的赊店,结束水运,登上崎岖的太行山道,继续北上。漫长的中俄茶叶之路在湖北省境内留下许许多多物资和非物质的遗存,形成弥足珍贵的中俄茶叶之路文化线。

第一集 茶乡溯源

2006年7月,在中央电视台《鉴宝》节目现场,一块收藏自山西的砖茶拍出15.8万元的天价。

这是一块产自清代,由汉口“天顺兴茶行”销往俄罗斯的砖茶,通体漆黑乌润,其上压有一个凹进去的“川”字,砖面镂刻松树、仙鹤的图案。下面附有俄文“一等品”和产地湖北蒲圻羊楼洞的标识。

旁白与图片;自2001年以来,一批批俄罗斯专家和友人来羊楼洞寻觅这座千年古镇和万亩茶山,探寻这条通往俄罗斯的古老的茶叶之路的源头;

2002年,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国际旅行社总经理伊莲娜等在茶山和羊楼洞古镇的照片。2009年俄罗斯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夫人,历史学家沙龙考察羊楼洞和赵李桥茶厂。2011年俄罗斯科学院专家们考察羊楼洞,2012年,西伯利亚大学世界史系主任塔齐生教授考察羊楼洞。

为什么一个位于湖湘交界的鄂南古镇,会因为一块茶砖与远在万里之外的俄罗斯和欧洲发生联系?

音乐与画面讲述羊楼洞成为万里茶路的源头的地理物候优势,显示羊楼洞茶叶种植的亘古历史;

羊楼洞松风山上一株相传种植于唐太和年间的千年老茶树

晋代道士葛洪曾经在丫鬟山建百草园,广植药材和茶树,近白超云尚存,称为药园(葛洪药园实景)

农学院专家访谈;鄂南尤其是羊楼洞地区的土质松,漏,瘦瘠,易旱,温差大,ph值在5.2——5.7之间,是种植茶叶最佳土壤。赤壁的一年四季的气候,特别是降雨量丰沛非常适宜种植茶叶。

采访湖北科技学院鄂南文化中心主任定光平教授,由他介绍鄂南地区茶叶种植的历史;

从赤壁市博物馆展出的出土文物,青瓷器具来看;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赤壁人就有了饮茶的历史。最迟在唐代,当地就开始将野生茶人工栽培成为茶叶的历史,这里是“松峰绿茶”最早的产地。在唐代鄂南出现“惟以植茶为业”的专业茶农。

位于湖湘交界的羊楼洞地处长江中游的两大重镇鄂州和岳州之间,驿路通达南北,比邻洞庭湖和长江的黄金水道,为茶叶的运输和贸易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到了宋代,羊楼洞成为成为两湖地区重要的茶叶生产和销售的集散地。

随着松峰茶的大面积种植,羊楼洞成为鄂南地区茶叶加工的中心,到了明代中叶,羊楼洞人已经开始利用镇东南的“观音泉”水加工压制砖茶,很快闻名遐迩,被人们成为“洞茶”。到了清代中叶,这里已经出现一大批具有规模的砖茶作坊,吸引了比邻的两户地区的茶农成群结队将茶叶肩挑背扛将茶叶运往羊楼洞,交给砖茶作坊加工。

唐宋年间,内地和江南的茶叶开始输入西北边疆,为了封建国家的稳定,缓和与西部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央政府在西北一系列关口设立“茶马互市”的榷场,羊楼洞成为“茶马互市”的茶源地之一。到了明代中叶,为了“茶马互市”的需要,朝廷组织产于蒲圻、咸宁、崇阳、通山、通城及湖南临湘一带的老青茶,运至羊楼洞加工成为砖茶,大批运销往蒙古、新疆等地,羊楼洞一跃成为两湖地区最重要的茶叶集散中心。

展示邓九刚和美国作家何美霞的同名著作《茶叶之路》介绍羊楼洞茶叶加工制作的照片。

本集结尾;悠悠茶山的画面外,当地农妇演唱的《莼川竹枝词》;“三月春风剪嫰芽,村中少妇解当家。残灯未掩黄粱熟,枕畔呼郎起采茶”。

第二集 天下茶商云集羊楼洞

本集将视角放回鄂南古镇羊楼洞,以历史资料和实景挖掘古镇的兴衰及相关的传说,反映其厚重的人文历史。全集可分为“寻访羊楼洞古镇“,”砖茶的外运码头---新店“,”晋商和俄商“三个部分。

一组画面反映今天看到的,充满历史沧桑感的破旧的羊楼洞古镇,石板街,陈旧的老房子,老铺子店面,晋商茶庄的遗址,观音泉。运茶独轮车碾轧的印痕,采访古镇的老人叙述在清末有“小汉口“之称的昔日繁华,人口多达3万多,天下商贾云集,几百家茶庄,数十家钱庄、当铺,百业兴旺。

继续采访湖北科技学院鄂南文化中心主任定光平教授,他讲述,在清代咸丰年间,由于太平天国起义,原先以福建武夷山为起点的输俄茶路被迫中断,晋商改采两湖茶,从湖南的安化到鄂南的羊楼洞成为中俄茶叶之路新的茶源区。晋商在鄂南,尤其是在羊楼洞投资置办茶庄,其中以祁县的渠家投资的规模最大,形成具有特色的资金、人力(采茶,加工制作茶叶,运输,服务)的产业链。

采访赵李桥茶厂熊金福厂长,他详细介绍晋商茶庄加工制作砖茶的程序,品种,品牌(青砖、米砖等),川之牌青砖茶的由来,他引领我们参观当年砖茶外运的码头----新店镇,一系列的画面和历史资料文字的字幕。当时从新店镇外运的砖茶和茶叶的总量。

采访茶史专家刘晓航教授,由他讲述,自1863年《中俄陆路通商章程》的签订,俄商取得在中国可以直接到产区采买茶叶等商品的特权,他们深入到羊楼洞开设3座茶厂,采用较先进的机器制作砖茶,俄商与英商在汉口和羊楼洞的竞争英商败北,1877年俄商将3个茶厂搬迁到汉口。展示19世纪俄商在羊楼洞拍摄的照片,刘晓航和俄国专家在当年俄国茶厂的旧址----大屋游家的合影。

第三集 鄂南砖茶的兴衰与再度复兴

本集分三个部分;

一. 赵李桥茶厂厂长熊鑫福介绍20世纪初羊楼洞砖茶生产与销售由盛而衰落的过程,特别是抗战时期,日寇对羊楼洞茶叶生产的摧毁,战后,羊楼洞砖茶的艰难恢复。1949年后,国家对羊楼洞砖茶的重视,砖茶厂从羊楼洞迁到赵李桥,羊楼洞砖茶再度复兴,成为首批中华老字号品牌,和国家民委定点边茶生产厂家,获得国家商务部优质产品,国家确定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商务部砖茶质量标准制定厂家。“川“字牌青砖和米砖占据外销砖茶的80%的市场。以口述,实物,图片交替显现。

二. 咸宁柏墩“生牲川“独领青砖风骚四百年;

采访“生牲川“茶厂厂长,柏墩青砖第十二代传人何春雷,他口述”生牲川“青砖生产外销的历史,特别是清末”生牲川“青砖治好了慈禧太后腹泻的一段佳话,展示该厂保存至今的檀香木模等制茶老工具,百年老商标。

拍摄柏墩的桂花园,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浓郁的桂花的幽香赋予青砖茶全新的品质。

拍摄何氏家族用贩茶获得的丰厚利润在咸宁修桥铺路,现在仍然存在的刘家桥,万寿桥,白沙桥。

1984年“生牲川“茶厂恢复生产,产品产销内蒙古和俄罗斯,欧洲市场,

吟诵青砖茶的诗歌。

三.采访赤壁市羊楼洞茶叶公司刘建军,他讲述作为一家新建的以砖茶生产为主的企业经营理念和文化创意。

拍摄该公司的茶文化产业园区,他们在全国各地的足迹。

本集最后采访咸宁市领导,他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打造“中国黑茶之乡“的创意和战略目标。

本集以具有鄂南民俗风情的采茶歌舞淡出。

第四集 汉口----东方最大的茶叶港

茶到汉口盛,汉口以茶兴

本集主要反映自明代从化年间汉水改道,使武汉形成“三足鼎立”的地势,“九省通衢”成为天下四大商业重镇之一,特别是1862年,汉口开埠后,成为南北物资和商品的最大的集散地之一。汉口地处长江和汉水的交汇点,发达水陆运输可通往中原各省,各地的大米、食盐、木材、棉花,药材、油料、茶叶源源不断集中于汉口加工,仓储,再装船运往长江流域广大地区,转往南北各地,甚至出海,其中最大宗的商品就是茶叶。繁华的汉口从汉水边的龙王庙到丹水池长达30华里的码头,呈现商业繁华的辉煌。(老汉口的照片与歌舞升平的音乐)

汉口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帮(以下以照片反映各地商帮在汉口的足迹)

徽商控制了汉口的淮盐业和典当行

晋商控制了茶叶贸易和票号

粤商在汉口经营外贸,金融、建筑业

湖南商人的木材业,

宁波帮在汉口的地产业和外贸

1862年汉口开埠后、英商、俄商、日商等国商人接踵而至。到了19世纪中后期,晋商,徽商及外国商人直接参与茶叶贸易,汉口因茶而兴,金融、运输、工业、建筑及市政建设迅速崛起,使得汉口以国际化的形象出现在中国和世界。在这一时期,中国出口茶叶的60%是从汉口输出的,因此,欧洲和美国称汉口为“东方芝加哥”,东方最大的茶叶港。(以汉口江滩外国老建筑展示)

字幕;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在汉口集散的商品种类,以茶叶为大宗,根据《江汉关贸易报告》;(下省略)

在崇仁路的汉口茶市采访武汉茶叶协会会长,武汉黄鹤楼茶叶公司董事长张岳峰,听他讲述,从明代末年兴起到1853年达到鼎盛期的汉口茶市的盛况。

在汉口的各地商帮因地缘关系逐渐形成商业行会,会馆,公所,会所,书院,其功能越来越趋向商业的行业化。到19世纪末,汉口有11个省的会馆,有的省有几个会馆,其数量仅次于北京,其中最大的会馆是山陕会馆和徽商的新安会馆。汉口的会馆行会对近代中国城市形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1868年在汉口成立的茶叶公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使得在汉口的中国茶商相互交易中的公平,在外商进入汉口面临的竞争中维护华商的利益。

采访武汉市地方志办公室付主任董玉梅,由她讲述汉口茶商的行会组织和汉口茶叶公所成立后,茶叶公所为维护茶叶贸易的公平抵制英商欠款,控制市场茶价,抵制买卖的不公平,1893年,茶叶公所创办了《汉报》传播新思想。

第五集 汉口码头与茶叶运输,金融业

人们普遍认为老汉口的文化是一种码头文化,它形象地反映了汉口因茶而兴的历史文化,汉口的繁华是因为茶叶贸易与长江、汉水的水路运输息息相关。(一组组汉口码头的老照片,码头工人的老照片为画外音的背景)

采访武汉市作家协会主席,电视剧《汉口码头》编剧董宏猷;他讲述汉口码头的历史与盛况,他创作《汉口码头》的动机与此剧放映后,观众的评价,在他讲述时穿插电视剧《汉口码头》的镜头画面和该剧昂奋的主题歌。

采访武汉晚报高级记者,茶文化专家艾杰,听他讲述汉口码头的茶叶外运状况,江汉关的设立与汉口茶税的征收,因茶叶贸易在汉口形成的老城区(老城区的历史照片与地图),今天江汉关博物馆的展示的实物和老照片,简介汉口茶叶贸易背后支撑的金融业;晋商的票号,徽商的钱庄,英商和俄商的洋行和银行。

采访武汉市地方志办公室付主任董玉梅,她讲述在汉口因茶叶致富的大买办刘子敬。(以他在汉口创办的企业的遗址和他的旧居为背景。)

第六集 夕阳无语:寻觅晋商和俄国茶商遗迹

本集以1997年,俄国茶商李凡诺夫的孙女从美国来汉口洞庭街寻觅她童年时代,住过的李凡诺夫公馆(她的祖父创办了顺丰洋行和顺丰砖茶厂)为切入点,摄影机随着讲述人刘晓航(作家,茶史专家)的口述,逐一拍摄俄国茶商在汉口留下的老建筑;新泰大厦,青岛路俄国东正教堂,俄国领事馆、,巴公房子、俄国巡捕房,俄国道胜银行、邦可俄国菜馆等。重点讲述1862年《中俄陆路通商章程》的签订赋予俄国商人许多特权,到19世纪末,俄国茶商基本控制了汉口茶市,由于俄国商人获得在天津港上岸可以减免复进税的特权,俄商放弃了晋商传统的从汉水逆流而上,向北方草原蒙古高原直至恰克图的运输路线,改为从长江的黄金水道到上海再海运至天津上岸,再从张家口沿着张库大道运往恰克图,1905年俄罗斯耗费全国财力修建的西伯利亚铁路通车(从彼得堡到海参崴,全长9282公里),俄商废弃恰克图的陆路边境贸易,直接海运至海参崴,再沿西伯利亚铁路运往俄国全境和欧洲。俄商的茶叶贸易获得巨大的利润,这引起马克思的关注。字幕打出马克思在《纽约先驱论坛报》的评述。

1917年的苏联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将中国的茶叶定位奢侈消费品限制进口,再加上这时印度廉价的碎红茶进入俄国市场。使得俄国茶商的买卖被迫停止,俄商退出汉口。中俄茶叶之路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一百年过去了,这条曾经创造了中俄商业辉煌的商道被世人遗忘。

艾杰讲述晋商在汉口留下的遗存;陈列在汉正街博物馆的关帝庙石碑,王家巷的晋商码头,今天五福路的晋商会馆。简介晋商由于在1862年后与俄商竞争的失利,十月革命和辛亥革命造成的社会巨大变迁,晋商在俄罗斯、蒙古及国内的资产损失殆尽,晋商败落,茶路败落。

第七集 茶路逆水汉江北上

以汉口为最大集散地的茶叶市场,形成一个生产—采购——加工——交易——-运输的巨大产业链,在近两个世纪里,形成涌动中国南北和对外贸易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力资源流。茶叶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贸易。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的茶叶出口垄断了世界茶叶市场的86%,而从汉口出口的茶叶占这个出口茶叶的60%。汉口因此被誉为“东方茶叶港”和东方芝加哥。

满载茶包的船从汉口龙王庙码头出发,溯汉水西去北行,水路路程大约七百多公里,航程约20余天,曲曲弯弯,路途艰险。(汉口龙王庙码头的老照片和今天的汉江风光镜头)

采访作家、茶史专家刘晓航,他讲述;汉江的地理位置及其在航运史上的地位;汉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发源于陕西省的汉中市宁强县全长1532公里,其中在湖北省境内为837公里,汉水从陕西南部进入湖北后,又有丹江,唐白河、堵河的注入,才成为浩瀚的江流,在襄阳河段称为襄河,到了江汉平原称为沔水,到下游的汉阳注入长江。自古以来它就是一条重要的内河航道,是沟通南北航运的主要水道。

元代至元20年,朝廷修通京杭大运河,它成为沟通南北的经济命脉与交通大动脉,在明清两代,它成为漕运,盐运,铸币铜运的皇家官道,民间的商运基本是不准许航行这条水路的,沿途收取厘金的税卡多如牛毛,大运河水量不丰,完全依靠各河段控制船闸来保持水量,行船的速度缓慢,耗时太多。精明的晋商放弃京杭大运河的通畅水道,选择航道崎岖的汉江逆水行舟运茶,表现了晋商敢于冒险的创业精神,同时他们又精打细算,水路的运价只有陆路运费的三分之一,航道一路通畅,节省了许多时间。

从两湖地区采办砖茶的晋商们到汉口,通过各自的分庄,完成与官府的拜访打点,减少不少过境税费,又和汉口码头的运输行帮的交往,敲定运茶的船帮,于是就可以放心地上路了。茶船队离开龙王庙码头,开始西行,由于流量充足,河面较宽常年吃水保持10米,起初一路通畅,进入汉川,沔阳河段水浅沙多,弯道多,只能用一种叫形体独特“襄阳楸子”木船。经过几天的航行到达汉江上主要港口岳口镇,;

采访天门市岳口镇文化馆刘馆长,介绍当年岳口在万里茶路上的地位,拍摄汉江边保存至今的山陕会馆的“春秋阁”和古戏台。采访岳口镇古稀老人,讲述当年岳口因茶叶贸易和航运而繁华,被称为小汉口的往事。

在天门市拍摄茶圣陆羽纪念馆和文学泉等与陆羽有关的遗迹。

在天门市寻访在清末曾经担任山西巡抚胡聘之建的胡家花园,采访天门市陆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竟陵风》主编胡华,他讲述胡聘之与渠县茶商乔致庸的交往,他在山西领导保护山西路矿的经历。

播放电视剧《乔家大院》乔致庸在湖北贩茶的传奇经历。

拍摄当年茶船经过的沙洋镇和钟祥石牌镇江畔码头和“听江阁”遗迹。这里也是汉江河道最宽,泥沙淤积最多的河段,茶船完全依靠众多纤夫背纤。

经过近20余天艰难航行,茶船终于到达襄阳。万里运输砖茶的湖北境内路程到此为止。

拍摄仍然保存在襄阳二中的山陕会馆的照壁,寻访晋商在这里留下的茶庄遗址。

采访对象待定。

第八集 茶路文明的启示

镜头从襄阳汉江边移向汉江一条往北流的小河-----唐白河。摄制组换乘更加小的木船“扁子”,在狭窄的唐白河溯流而上,进入河南境内的唐河县,再到达万里茶路水运的终点社旗县的赊店镇,。拍摄重新修复的水旱码头---赊店古镇的老街,全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山陕会馆,其堪称为中国一绝的照壁,古戏台,晋商的行规契约石碑。采访老街上的“大升玉”茶庄,采访赊店镇文化馆馆长讲述赊店的历史。

寻访当年运茶的赵河河道和码头遗迹。

寻访河南洛阳的山陕会馆和路泽会馆,

黄河边的孟津古渡口,当年砖茶包都是从这里,由勇敢的渡工们与风浪相博,渡过汹涌的黄河。

太行山的崎岖的羊肠小道,驮着砖茶包的骡子与驴子。

山西的晋城与长治石板路和山道上运茶的马车在夕阳下前行。

晋商的故里-----祁县的渠家大院和乔家大院,他们当年在鄂南投资创办茶山茶庄,重点拍摄“长裕川”茶庄,回应羊楼洞和咸宁柏墩茶庄的画面,形成鄂南茶区与中原晋商文化的融合。

砖茶队继续北行,到雁门关外分为东口和西口,东口的张家口的茶庄遗迹,今天宽阔的通往外蒙古的张库大道,当年运茶驼队在草原的画面。

西口的玉右县的杀虎口的古老关隘,在沙漠上行驶的运茶驼队。

当年的归化城(今天的呼和浩特)的茶叶市场,内蒙古博物馆展示的茶叶之路的图片和实物。

采访内蒙古作家协会副主席,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会长邓九刚,他讲述茶叶之路的伟大意义,湖北和内蒙古对茶叶之路研究对接的深远意义。

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成吉思汗的塑像,高原上万里茶路的遗迹,马群,驮茶的骆驼队。

俄罗斯的边城恰克图,茶叶之路博物馆,金碧辉煌的俄国东正教教堂,砖茶市场上购买湖北砖茶的蒙古族牧民和俄罗斯人。他们对茶叶之路和湖北砖茶的评价。

采访作家、茶史专家刘晓航;讲述“茶路的复兴”(内容见2012年8月4日《长江商报》)的报道)

一年一度在呼和浩特举办的“民族商品交易会”人流如织,在湖北赵李桥茶厂,咸宁“生牲川”茶厂,赤壁市羊楼洞茶叶公司展柜前,各种砖茶的展示,消费者踊跃购砖茶的场面。

蒙古包里,蒙古族牧民煮砖茶,品饮砖茶的幸福场面。

2012年7月,在内蒙古二连浩特,由国家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内蒙古自治区举办的“茶叶之路和城市发展,中蒙俄市长峰会”,在国门前举行的茶叶之路越野车开赛典礼,在伊林驿站举行的运茶驼队表演,伊林驿站关于茶叶之路的展示。峰会上中蒙俄市长和专家的发言,茶叶之路接点城市联盟的成立及宣言的发表----整合中俄茶叶之路的资源,发展经济,加强文化交流。

2012年6月在湖北赤壁市,国家文物局召开七省区(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文物局长会议,提出要加强措施,大力保护好这条万里茶叶之路上的文化遗存,将沿线遗存定名为万里茶路文化线,让这条伟大的茶叶之路在新的历史时期,重现辉煌。这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的伟大工程!

由于此文涉及到鄂南文化和鄂南文化研究中心,因此转发,谢谢新浪微博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