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 >> 中心概况与动态 >> 正文

“文化民俗篇”:一次洗涤心灵的寻根之旅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4-04-08 [来源]: [浏览次数]:

开栏语:洒洒雨丝,花燃山色,柳卧水声……又是一个清明来到。 为祖先酹一壶清酒,向前贤献一束小花,在心中留一份感恩……这是一个寄托哀思、流露真情的日子。与亲友携游踏青,眺望高飞天际的纸鸢,摘枝杨柳织成花环……这是一个拥抱自然、沐浴心灵的日子。 在这天,涌动的是人间共通的情感,是绵延不绝的思念,是融入中国人血脉、薪火相传的文化信念。在这个被春雨滋润的日子,本报副刊部推出《清明·寄思情》专栏,倾听清明节中道不尽的文化意蕴和真情故事……

香城泉都报记者:刘玉关

祭祖:追寻生命之根

湖北科技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王可喜教授,通山洪港人,先祖江西德安。据王可喜介绍,他们王氏祖先王韶(1030—1081),字子纯,江州德安(今江西省德安县)人,宋代着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官至枢密副使。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与苏轼、苏辙、曾巩等同登进士第。熙宁十年至元丰二年任鄂州(今武昌)知州,今咸宁各县宋代为鄂州所辖,王韶行遍鄂南各县,因此其后人自北宋即定居在阳新、通山、大冶、咸宁、崇阳一带。

4月5日,王可喜将与通山籍数百名王氏族人一同前往江西德安祭祖,缅怀祖先功业,激励后人。其实,自改革开放以来,每到清明时节,通山、阳新等各地的王氏家族后人都会成群结队地前往江西祭祖,祭祖人数逾千人。

“王韶卒后敕葬于德安敷阳山,墓前至今尚有石人、石兽,是德安县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德安县政府批复同意成立王韶研究会。我们王氏家族虽然没有进行大型的祭祖特别仪式,但每年祭祖队伍还是比较庞大,王韶研究工作也在有序开展。”王可喜介绍,中华民族的亲情情结、敬祖意识、寻根心理、报本观念通过清明节得到了集中体现和弘扬。

湖北科技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鄂南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岳球介绍,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节日。据史书记载,三国时期,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强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之后朝廷的推崇也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

祭祖意识,绵绵不绝;祭祖文化,源远流长。

缅怀:构筑民族精神

烈士陵园内,苍松掩映,庄严肃穆。学生们敬献花圈后,在烈士纪念碑前向长眠的烈士们三鞠躬、默哀三分钟,并庄严地举起右手,重温入队誓词……每年一到清明期间,咸安区汀泗桥镇小学三至六年级的数百名学生都会前往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缅怀革命先烈。今年4月4日,该校将继续组织学生为烈士扫墓活动。

咸安区汀泗桥镇小学副校长金康明介绍,清明扫墓,缅怀先烈,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形式,愿学生能从悲壮的历史中汲取伟大的精神力量,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信念,勤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纪念馆馆长施智华介绍,每到清明时节,周边不少学校学生、机关单位都会到北伐烈士陵园、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及纪念馆内扫墓祭奠、缅怀烈士、凝聚精神。今年,各学校学生和单位职工就已陆续前来,等到周末将会迎来一个扫墓高峰期。

何岳球介绍,这种缅怀是人生大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但这种传统不是凭空抽象产生的,而是从爱故乡、敬先祖逐级延展开的。故土山川的灵魂是什么?是我们的先贤、先烈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印记。这种缅怀,正是我们民族精神力量的凝聚。

缅怀先贤,不竭的情感流淌;慎终追远,终极的文化理想。

感恩:寄予无尽情思

4月2日,在温泉某服装店上班的陶菊芳早上八点出发,赶往老家黄梅扫墓。

全程高速来回就需6个多小时,9个人请假前往、带上大大小小十余种祭品……陶菊芳与家人费尽周折回乡,为逝去的爷爷奶奶、父亲与几位伯父扫墓。其实就是对亲人的一份思念,一份追忆,一种发自内心的哀思。 轻轻拭去墓碑上的轻尘,献上一束淡雅的小花,不必刻意供奉奢华的祭品……无论是祭奠祖先,还是缅怀先贤,抑或追思亲人,感恩,永远是清明时节生者不变的深情;感恩,终究成为清明文化精神的重要基因。

何岳球介绍,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其实,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中国人总是把清明节与“孝”联系在一起,这与提倡敬祖报本的精神内涵是一致的。它也让人们反思,与其逝世以后哀思,不如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好好赡养他们、敬重他们。对父母尽孝和爱的回报,不仅是感恩,更是责任。所以,我们不要小看清明节这种典礼仪式,正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着我们基本的道德。

踏春:拥抱美丽自然

上个周末,家住御龙花园的李果带着孩子回到通城老家扫墓之余,带回了一堆从山间采摘的“胜利果实”:鲜嫩春笋、时令蕨菜、可口草莓、……每年清明,虽然回家扫墓有些伤感,但也不失为一段快乐的时光。“过年回家,忙着走亲访友;中秋回家,时间来去匆匆;而清明节有三天假,便可安心在家呆上几天,上山踏青成了清明回家的一项不可少的活动。”李果说,因为今年清明节有工作安排,特意提前了一个星期回去。

其实,清明节不只是哀思之日,也是一个富于生活情趣、有益身心健康的时节,其民俗文化内涵还包括了丰富多彩的春日娱乐。

何岳球介绍,“三月三日天地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千百年来,踏青逐渐成了一种仪式。“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踏青,又叫春游,古时称探春、寻春等。中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传说远在先秦时已形成,也有说始于魏晋。

踏青之际,或采摘、或嬉戏,还有放风筝、插柳、打马球、拔河、植树、蹴鞠等十多种趣味民俗活动,怡情养志、其乐无穷。

何岳球称,这些春日娱乐活动除了亲近大自然之意外,也有祈福消灾之说。比如: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对逝者的眷恋与追思,对生命的热爱与欣赏,在清明构成了一种奇妙的融合。发轫于悠远的历史深处,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走过千年沧桑旅程,当清明文化成为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一部分的时候,清明节的内涵还在不断积淀、更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