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 >> 科学研究与平台 >> 正文

《我的田野采风调查与研究》序言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6-07-19 [来源]: [浏览次数]:

何 岳 球

手捧10万多字的书稿,倍感沉甸。因为这是耄耋之年的刘老师从40岁半路出家历经40寒暑的积淀,是他踏遍咸安1502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对民俗风情的凝淀,是千百年来民间精华文化在咸安这块土地上的沉淀。

一、勤奋执着 硕果累累

1975年,刘老师从新疆调到原咸宁县官埠公社任宣传干事,分配在官塘大队八斗角住队。他经常走村串户,白天同纯朴善良的村民一起劳动;晚上就到社员家里听“呱嚯”,闲谈中他发现当地群众口头民间文学极为丰富,从此,乡村里常能看到他的的身影。1979年,因工作需要,刘老师调入原咸宁县文化馆工作,专门收集整理民歌,这就促成了他与咸安民间文化的一生缘。

为了找到民间歌手,往往需要徒步很久才能到达一些穷乡僻壤,渴了,在路边山涧里捧口水喝;饿了,在地头刨两个红薯充饥,再用石头将钱压在一旁作为“饭资”。当民间歌手因为农忙季节田间地头活多活忙避而不见,经常让刘老师吃闭门羹时,他没有气馁。听说歌手刘应兴生病,他觉得机会来了,自己出钱买水果去看望他,正是谦虚和诚意,感动了病床上的刘应兴,当时就介绍和说唱了几十首民歌。刘老师去找民歌手樊锋时,看到他正在房前栽树,自我介绍后,主动接过锄头,一起栽树,顿时距离拉近了,关系融洽了。樊锋问清来意后,主动把自己收集的民歌全部奉献,之后,还介绍了几位民间歌手。咸安区大幕乡是该区最为偏僻的山区乡镇,村民性格倔强,热情豪放,与他们交往,常常以酒为媒。1983年秋天,刘老师去找歌手章莲香,她十分热情,做了几个农家土菜,并请来了一大桌民间歌手,旁边放着二胡、竹笛等乐器。章莲香说:“今天刘民老师到咱这山里来,我们先把酒喝好,然后再唱歌!”说完,她端起酒杯敬酒。为了给淳朴的乡民留下好印象,刘老师来者不拒,一口一杯,很快醉倒,直到下午5点多钟才醒来。被感动的歌手们没有藏私,当晚6点钟,一场大幕民歌“擂台赛”开始了,刘老师一次性收录了30多首民歌。为了收集钱六姐的故事,他冒严寒迎酷暑,颠簸跋涉忍饥挨饿,历经波折,九上大幕山,五下斧头湖,行程不仅遍及通城、通山、崇阳、武昌、大冶、黄石等县市,甚至还与已退休的老文化局长杨家浩远涉千里之外的河南省光山县、新县采风,搜集到五百多万字的有关资料和文字。类似故事,不胜枚举。

几十年来,他呕心沥血地扑在民间文学事业上,长年累月的劳碌奔波,使他患上了胃炎和胆结石等病,常常疼痛难忍,夜不能眠,抱住胸腔来回走动,天一亮,又忘了痛,马上投入工作。医生的警告,老伴的劝告都无济于事,后又多次生病住院,始终不改初心。数百万字的资料堆在案头,宛如一堆矿砂,要他从中筛选加工修改,加以冶炼,才能熠熠生辉。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其难度之大,决非局外人所能想象。正是勤奋执着让他终成正果:一大批的第一手资料经他的整理研究,相继出版,散发着墨香仍带着泥土的芬芳;一个个称号一大堆荣誉伴随着汗水,纷至沓来,成就了一个德艺双馨的田野守望者。

二、采风研究 钩沉遗存

钩沉是把被岁月沉积遗忘的历史再翻腾出来。刘老师40年的钩沉让一大批穿越时空民间故事、民间人物及风情民俗等以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呈现于读者面前。

嫦娥文化以桂花文化为载体。据中国花卉协会桂花分会统计,全国15个省市现存百年以上的桂花树2200余株,其中咸安2000株,奠定了咸安为全国古桂最多的桂花产区的硬实力。 另外,屈原《楚辞》记载当年流放江南,曾从咸宁经过,其中关于桂花的描写,正好印证了咸安植桂的历史悠久,还有其他文人墨客的诗词加上目前当地搜集到的嫦娥传说30余篇,歌谣16首,歇后语、谚语数百条,一起构成了申报嫦娥文化之乡的软实力。2011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授予咸安区为“中国嫦娥文化之乡”。虽然学界对此有不同的声音,但现实与神话的有机结合彰显的是咸安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打造咸安文化品牌、发展经济的良苦用心。

咸安的再世嫦娥钱六姐也因为刘老师从宗谱县志、田野村落的钩沉,而穿越时空款款地来到了大家的面前。1984年6月,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等单位在咸宁召开“全国机智人物故事学术讨论会”,刘老师在会上做了钱六姐故事的专题发言。专家们认为钱六姐作为民间文学中的“才媛型机智人物”,此前少有发现,是对汉族文人型机智人物的重要补充。此后几年里,他和同事深入湖北、河南两省九县近300个村镇,采访了110多位钱六姐故事讲述者,共搜集钱六姐故事230多个,计12万字。同时,还搜集到一些钱六姐的史料。几十年来,他抓住钱六姐故事不放,先后出版了论文集《钱六姐研究》,民间故事集《钱六姐与贱三爷》、《装哑戏知县》等,并于2012年出版了《再世嫦娥——钱六姐研究》一书,为自己从事钱六姐故事搜集整理与研究,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也被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评为第11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这是中国民间文艺领域的最高奖项,刘老师也荣膺了咸宁市第一个山花奖。

咸安除了鲜明的嫦娥文化传说及钱六姐的传说,还有独特的中秋信仰,以及完整的“祭月”仪式等多种中秋文化遗存:一是拜月;二是望月占年;三是赏月;四是摸秋祈子;五是以糍粑、月饼为主的节令食品;六是家族或家庭团圆聚餐;七是祭月;八是集体性联欢;九是庆祝丰年,酬谢花神,感恩月神。

咸安中秋文化遗存中,像赏月拜月等其他的活动各地还有,唯有 “祭月”仪式完整保存并流传下来了。在古代,对原始人生产生活影响最大的自然想象是日月运行、风雨雷电等的天象变化,日月崇拜在他们崇拜体系中占显著地位。他们认为,太阳给大地带来光明和生长的动力,月亮则在晚上给人们送来光亮和慰籍,所以在天体星象崇拜中对月亮的崇拜仅次于太阳。祭月的场所与祭日的不同。《礼记·祭义》说:“祭日于坛,祭月于坎。”坛与坎是相对的,坛高起为阳,坎低陷为阴,祭日与祭月场所的不同,体现了日为阳月为阴的观念。祭月在上古时期最盛,但无固定的时间与地点。周代以后祭月的权利为皇家垄断,皇家会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进行四时迎气祭奠,也配祀月亮,皇家祭月大典安排在秋季,这就使得祭月与秋季联系起来了,可秋分在阳历9月23日或24日,是农历八月中期,但它在农历八月的日子并不固定,有时处于月初有时处于月末,月亮未必圆(如2006年秋分在农历8月初2,根本见不到月亮)。祭月见不到月亮或者月亮不圆,难免是缺憾。因此,后来民间在8月15祭月是对秋分祭月的一种自然调整。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民间祭月之风隐退,唐代赏月之风盛行,但少有祭月的记载。宋代中秋节成为世俗的隆重节日,主要赏月也有祭月拜月,男女都可以参加,男人求功名、事业发达,女人则求貌似嫦娥、颜如皓月,但没看到已婚妇女祈子的记载。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建夕月坛(即月坛),清代沿用,明清时期一改唐代赏月的浪漫情怀、痛饮美酒的狂欢情怀,以拜月祭月、团圆为主,明代刘侗、于奕正的描写北京风俗的《帝京景物略》中没有赏月的记载,却详细记载了祭月,足见拜月祈福、团圆是明清时中秋节最隆重的节目。后是拜月祭月成了女人的专利,所谓“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现代社会,拜月祭月习俗基本消失,可咸安区桂花镇石城村大屋雷祭祀月神民俗仍然延续至今,而且是男子祭月。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夜,大屋雷中秋节宗门前民众举行祭月仪式,虽然这个活动还处于自发、分散状态,也没有资料明确记载它的起源,但这种月神崇拜神秘而浪漫,文化形态独特,文化因子复杂,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具有农耕文化特征,较好保持了中秋的节俗元素。它在吸收楚文化、吴越文化精神内核的基础上,经过千百年的集体传承、不断的酝酿、凝聚、补充丰富,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中秋节日习俗,也形成了以桂花生产、嫦娥文化、月神崇拜、合家团圆为核心内容的民俗体系,在汉族地区尤显珍贵。其传统节日与鄂伦春族的打月亮、蒙古族的追月、藏族的寻月、苗族的跳月等习俗相互印证补充,展示了汉族地区中秋节日民俗活动的面貌,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咸安区大屋雷村被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湖北民俗文化村”;被中国民协授予“中国中秋节俗传承基地”。

三、田野调查 追本溯源

田野调查追本溯源是刘老师几十年工作的法宝,是他事业成功的基石,也是所有从事民间文化工作者应当遵循的不二法则。借此写序机会,我想就田野调查的相关问题与诸位作一个探讨。

田野调查(Field work)又叫实地调查或现场研究,属于传播学范畴的概念。主要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如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民族音乐学,地理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语言学,古生物学,社会学等。英国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Bronisław Kasper Malinowski)奠定了科学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中国这方面卓有成绩的是著名社会学教授费孝通先生,其最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就是参与观察。它要求调查者要与被调查者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从中观察、了解和认识他们的社会与文化。为了对被调查者文化的深入研究和解释,田野调查工作的理想状态是调查者精通被调查者的语言,在被调查地居住两年以上等。

田野调查是收集整理、传播研究民间文化的前提和基础,是源头和活水,离开了田野调查谈民间文化,譬如缘木求鱼,升山采珠。目前田野调查在国内民俗学研究中受重视的程度还不够,高校与研究机构偏重从书刊、网络等获取间接资料进行理论研究;倒是第一线的文化工作者或业余爱好者偏重田野调查,但在调查步骤与整理研究的方法上,却显示出随意性较强、不太具系统性与科学性等缺陷。

田野调查一般可分为五个阶段:准备阶段、开始阶段、调查阶段、撰写研究报告阶段、补充调查阶段。

(一)准备阶段:田野调查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事倍功半。

1、选择调查点。第一选择有特色的地区,就是该地的社会或文化较为特殊,与其他民族或其他地区差异很大。如,《钱六姐故事》就应该选她的出生地、出嫁地以及故事传播的周边地区进行调查。第二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就是说该地在该民族中具有代表性,比较典型。如,“中秋祭月仪式”就应该选咸安桂花镇大屋雷进行调研,因汉民族其他地方男性祭月这一习俗基本消失。第三选择有特殊关系的地区,就是有自己的亲戚或好朋友居住的村庄,亲戚或朋友对你准确了解该区域情况大有帮助。四是选择前人调查研究过的地区。民间文化在传承与传播中往往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跟踪调查前人研究过的地区,有一个基本的参照系,可以了解该地的文化变迁,也可重视审视前人调查的资料是否可靠、准确。如,咸宁各县市方言前人已有过很多调查,但一段时间后重新调查很有必要,了解新时期方言发展变化、消亡及受外来语言影响等情况。

2、熟悉调查点情况。选定调查点之后,必须熟悉当地情况,详细了解民族成分、人口、历史、地理、特产、部落或民族支系等,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和州府县志、地方志、宗谱家谱等资料。调查的重点,在于收集新的、别人没有发现过的材料,或者从别人没有调查研究过的方面进行调查。只有在调查前充分熟悉该地区的习俗和文化,才有可能收集到新的、别人没有发现过的材料。如果调查前不了解已有的文献及调查资料,对该地区一无所知,一则需要大量的时间来熟悉当地情况,二则可能会把别人早调查和发表过的材料当作新材料。另外,如果对所调查的居民情况知之甚少,当地人不会尊重和欢迎你,甚至可能会瞧不起你,因此就不会密切配合,甚至对你的访问敷衍了事。只有对该民族和该地区有较深入的了解,调查才能深入,事半功倍。

3、撰写详细的调查提纲和设计调查表格。科学的方法是撰写系统的调查提纲以及设计详细的调查表格,这样收集的资料较为系统、全面,不会残缺不全,或漏掉重要问题。回收后的调查表格利于直观的统计分析,便捷地发现问题,得出有效的结论。

4、熟悉有关社会和文化的理论与基础知识。民间文化研究者的调查需要掌握与有社会和文化相关的各种理论及基础知识。如,进化论、传播论、功能论、结构论、象征论、族群论、实践论、冲突论、交换论、互动论等,并掌握众多的与文化有关的各种概念。如果调查前不熟悉这些理论和知识,调查就难以深入,写出来的也只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的一个调查报告。

(二)开始阶段:也就是进入所调查的地区之后但未正式进行田野调查阶段。

1、当地政府是顺利完成调查的的有力支持。调查者首先要到当地政府报到,获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当地政府相关人员熟悉本地情况,会安排好住宿与车辆,指派好陪同或协调人员,并发函给调查点认真接待,这样办事会很顺利,可避免调查走弯路。另外,调查一些敏感事件或禁忌习俗时,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很容易与当地人发成冲突与矛盾,当地政府善于协调关系与处理矛盾,能保证调查者的财产与人身安全。

2、通过档案、户口和有关统计资料,掌握调查点的基本情况。如果具体社区调查点尚未选定,可征求当地政府的意见。到达调查点所属县、乡后,首先查档案、户口和有关统计资料,进一步了解当地情况,然后再到村或寨调查,这对于全面了解调查点大有好处,在没有正式调查之前便掌握了当地户数、人口、收入、民族成分等。

3、选好居住地。第一是有利于调查,有助于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往往选择住在文化水平较高、在当地德高望重,对当地社会和文化十分熟悉的家庭中;第二是考虑安全因素,女性尤其是未婚女子,更要注意人身安全;第三是考虑当地的派系关系,如果该村有两个或以上关系较紧张的对立派别,最好不要住任何一派家中,以保持中立,否则会影响调查的顺利进行。柏尔图及夫人在1973年研究了51个人类学家田野调查之后,发现他们在田野作业期间,大多是租当地社区的房子或公寓居住。西方田野调查的人类学家,很少住当地人家中,马林诺夫斯基调查新几内亚东北约一百英里的特里布里恩(Trobriand)群岛时,在岛上的一个村子里单独搭帐篷居住。我国20世纪50、60年代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一般都是住在当地人家庭中,实行三同,即同食、同住、同劳动,现在我国田野调查者在交通不便的的偏远地带仍保持三同,但在交通方便、信息畅通的地区往往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或自驾调研,晚上回家或回城镇休息,便于在有网络的地方整理影像图文等资料。

(三)调查阶段:也就是“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阶段,这是关键环节。

1、首先了解当地的一般社交礼仪和禁忌等。每一个民族或地区都有特殊的社交礼仪,如见面礼节、做客礼仪等,以及各种禁忌等。只有先了解一般礼仪和禁忌,才能较快的获得当地人的信任与支持。

2、入乡随俗,亲切随和。乡村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城市不一样,不要用语言或表情等任何方式嫌弃农村的自然环境、居家环境脏,要礼貌、客气地包容;拜访当地人遵从礼俗,通常一般都要带点小礼物,见了男性递根烟带点酒,见了女性带点糖果等礼物给小孩,迅速拉近距离;另外,在表情上要亲切随和,自然明朗。

3、注意个人形象设计,扮演好调查者角色。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哈登曾对普里查德说:“调查者的举动应像绅士一样”。调查者服饰应整洁、大方,所穿服饰应该与当地服饰有所不同,但不要穿当地人不喜欢的服饰(有些民族不喜欢穿红色或白色服饰),不要留当地不喜欢的发型;如果是女性,不要穿得太暴露与妖艳,口红、香水不要太浓;调查者言谈举止要文雅,既要有风度,又要彬彬有礼,不说粗话、脏话,不要居高临下,出言不逊;不占小便宜,更不做有损人格之事。另外,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是田野作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到调查点之后,与当地人只要和而不同,没必要也不可能完全趋同。因为,在当地人眼中,田野调查者终归是“外人”,而不是属于自己系统的“内人”,只有对调查者完全熟悉信任后,他们才会把你们当自己人。因此,田野作业者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也就是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者的角色。

4、观察深入细致。参与观察是人类学田野调查的重要方式之一。参与观察有“深”和“浅”之分,如果浅尝辄止,不仅把握不住事物真相,如且会偏离方向;只有入木三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察才有可能写出较成功的调查研究报告。

5、访谈有深度,沟通有技巧。访谈分为两种。第一种为结构型访谈(即问卷访谈),这种访谈又分两类,一是回答问题式,即根据调查大纲,对每个受访人差不多问同样的问题,请受访者回答问题。二是选择式,即把所要了解问题的若干种不同答案列在表格上,由受访人自由选择。前一种方式人类学研究者使用较多,后者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者使用较多。另一种是无结构型访谈(即非问卷访谈),事先没有调查大纲与预定表格。田野调查者和受访人就某些问题自由交谈。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访谈,一是要注意深度:深度访谈是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特色。田野调查之初,受访人往往有警惕,尤其不愿意谈不太体面或者私生活等问题。只有尊重人家、耐心开导,建立较为密切的关系,才有可能进行深度访谈。二是要讲究技巧:一是启发式的访谈,调查者要注意不要讲太多话、插话、错误引导。一些受访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了解不少,但由于知识结构及表达能力的限制,却很难用语言有层次、有系统表达出来,因此调查者必须耐心地启发受访人。二是拐弯式访谈,有些问题不方便直接问,例如,与现代观念不相合的婚姻习俗等。三是要多问“为什么?”受访人能够讲述一种文化现象的过程,能够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但大多数人不清楚该文化现象形成和存在的原因,不能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要理解当地文化,就必须多问“为什么”通过各种方式寻求答案。

6、要倾听当地人关于当地政治和现实问题的意见。在当地人看来,从城里来的调查研究人员,是政府派来帮助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的。如,通城叙事长歌的传唱者74岁的熊旺秋老人,身患重病,当我们去采访他时,提出希望能给予他生活补助,能解决一些医药费。还有的老百姓以为我们能解决刑事案件,伤人、打架等事件也找我们帮忙解决等。对于他们倾诉苦水甚至痛哭流涕,千万不要拒绝,也不能有任何不耐烦,要给予同情和安慰,尽可能地为他们提合理化的建议,并帮他们联系政府或法院解决问题。

7、资料收集是的田野调查的重要环节与主要目的。首先,着重收集新材料,收集过去没有人了解过的新材料或没有人了解过的新内容。其次,了解该地区与同一民族其它地区的文化差异。如果有差异,表现在哪一方面。再次,注意资料的准确性,反复核实收集的材料。被调查者提供的材料,有些可能不可靠,必须找多人核实,如果某人所提供的材料与大多数人所说的不一样,则应慎重对待,一般情况下应取大多数人所说的为准。或两说同时收集,以作参考。最后,注意收集计划外的有价值的资料。在调查时,往往会得到许多意外的收获。如刘老师在调查大屋雷中秋祭月仪式时,发现这里老百姓有枫树崇拜习俗,通过与其他的资料和习俗对照,认为可能与苗瑶少数民族习俗类似,史料记载咸宁曾是三苗古国的居住地,也许这其中存在着一些值得考证的联系

8、调查与整理资料要同时进行。大多数人类学、民族学田野调查者都习惯每天做田野笔记,而且要边调查边整理,一方面发现哪些方面调查不足,可以随时补充;另一方面,积压太多的访谈或内容时,容易混淆或遗漏。最好是白天访谈录音录像,晚上整理文字或音视频材料。

9、保证调查的时间。调查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主要根据调查者对当地情况的熟悉程度而定。不同国籍和民族的调查者与同样国籍和民族的调查者、城市长大的人调查乡村与乡村长大的人调查乡村等时间都会不一样。有些人对当地情况很熟悉,时间不用很长;有些是少数民族调查本民族情况,也不需要很长时间。因此,调查时间的长短,主要看所收集资料的多少以及对当地社会、文化了解的程度而定。

(四)撰写研究报告阶段是将田野调查所有的资料汇集整理,形成文字,这是较难的一个阶段,也是最核心环节。

经过前期漫长的调研,收集到了海量的资料,此时到了去粗取精,去伪取真、大浪淘沙的时候,撰写报告者要有一定的甄别、比较、分析、综合和运用材料的能力,要有一定文字驾驭的功底,要思路清晰、条理清楚、简明扼要地撰写出调研报告,特别要注意用客观真实的语言表述,不隐恶不扬善,也不要模棱两可与夸大其词。

(五)补充调查阶段是对前期调查中遗漏或不清晰的问题回到田野再调查,这是收官与完美的阶段。

在撰写研究报告时,可能发现收集到的材料有不完善或者不清晰的地方,而这些又是绕不过去的地方,那就必须重新到相关地方去调研,弄清问题再补充进去,使调研报告更为完善,得出的结论更为准确、科学也更有价值。

田野调查是直接与民间文化传承人打交道,怎样与他们交道?怎样从他们嘴里获得你所需的资料?除了要遵守田野调查的步骤之外,田野采风人也要遵守一些工作要领:1、吃苦耐劳:真正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2、全面调查,从普查中确定重点传承人和重点事项。3、以心交心:与传承人交知心朋友,诚心拜他们为师。4、广开言路,不要先入为主,从他们的谈话中抓住重点。5、抛砖引玉:启发传承人要用你的故事歌谣激发他们的本能。6、穿针引线:通过传承人接交更多传承人,广交朋友。7、慧眼识珠:从众多的口述资料中发现金子,从大海中捞珍珠。8、追本求源: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抓住不放,一追到底。9、坚持规格:就是按三民集成的规格,全面搜集,忠实记录,慎重整理。10、钩沉复原:历史上存在过的有价值的民俗事项,现实不存在或者不完整的可用钩沉法恢复原状,重新让它发出光芒,切忌臆造,无中生有。

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与民俗学家弗雷泽在1913年出版的《金枝》第三版第九卷中曾说:“我确信,一切理论都是暂时的,唯有事实的总汇才具有永久的价值,因此,在我的种种理论由于丧失了用处而和那些习俗及信仰一样承受废止命运的时候,我的书,作为一部古代习俗与信仰的集录,会依然保留其效益。”我想,刘老师的这本书不管沧海桑田、岁月变迁,其实证主义的方法和追求真理过程中的客观态度依然会烙下鲜明的印记,历久弥香。

于湖北科技学院揽月湖畔

2016.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