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 >> 科学研究与平台 >> 正文

鄂南文化研究中心专家组赴武宁、修水、通城调研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0-11-05 [来源]: [浏览次数]:

2020年11月3-4日,为加强对湘鄂赣地区文化的深入研究,对鄂南文化展览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鄂南文化研究中心何岳球副主任特别邀请艺术与设计学院汪义侯院长、孙世军副教授两位专家,前往武宁、修水、通城等地进行调研,重点考察与参观了武宁康养文化、修水黄庭坚纪念馆、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等,中心曹玮老师、赖建东老师随行。

第一站来到了山水武宁,武宁山清水秀、生态良好。静穆雄奇的幕阜山横卧西北,高耸险峻的九岭山逶迤东南,明净秀美的修江就在这两大山脉之间静静流淌,汇成一片波光浩渺庐山西海。自古以来,便有诸多名士爱慕这里的秀水佳山,把武宁选做隐逸之地,使武宁形成独特的隐逸文化,陶渊明《桃花源记》便以武宁杨洲为原型。武宁康养资源十分丰富,以森林、湖泊、温泉、气候等自然资源吸引大批游客前来休闲放松,是康养胜地,专家们无不感叹武宁的宁静秀美。

专家们考察武宁砖雕

专家们考察武宁的廊桥

随后来到了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修水,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在这里设计、制作并率先升起,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这里组建;党的“八七会议”决定在湘、鄂、赣、粤四省发动秋收起义,毛泽东将这一地区的革命武装编为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以卢德铭为总指挥,师长余洒度,副师长余贲民,辖3个团,兵力共5000人左右,其中第1团以原国民政府警卫团为主,吸收湖北崇阳、通城农民自卫军和平江农民武装一部组成,此前罗荣桓等同志负责在鄂南领导与发动秋收起义。秋收起义第一枪打响后,我党建立了工农革命军,在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及时改变了攻打长沙的计划,率领起义部队向井冈山地区转移。从此,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为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逐步地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专家们参观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

专家们参观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

修水人杰地灵,北宋大文学家黄庭坚便出生于江西修水,黄庭坚诗书双绝,与苏轼齐名。由于修水和鄂南的通城毗邻,共一座黄龙山,因此黄庭坚游遍通城,与鄂南地区渊源颇深,在其8岁时,到通城黄袍山华罗寨游玩,就曾赋《牧童》一首:“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令邑人惊奇不已,名闻四方。黄庭坚曾皈依黄龙寺的黄龙宗,和寺里的灵源惟清、死心悟新、兜率慧照、清凉慧洪等一批高僧过从甚密,为黄龙寺留下过诸多诗文书法。此外,修水桃里陈氏“一门五杰”(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陈衡恪、陈封怀)蜚声海内外。

专家们参观黄庭坚纪念馆

专家们学习黄庭坚书法碑刻

1F44A9

专家们参观黄庭坚纪念馆

4号我们顺道从修水来到通城,通城民俗文化丰富,拍打舞、花鼓戏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通城龙窖山千家峒更是是瑶族历史上早期的千家峒,是瑶族文化发源地。民间散落着一些具有鄂南文化特色的藏品,专家组对通城民间文化藏品进行调研、鉴定,此行为鄂南文化展览馆收集了一些木雕、陶器、铜器等民间藏品,丰富了鄂南文化展览馆。

专家们调研民间藏品

专家们调研民间藏品

此次调研,时间虽短,但收获颇丰,为中心与艺术与设计学院今后长期深入的合作、交流提供了契机,对深度挖掘鄂南文化提供了新思路,也为鄂南文化的拓展和片区文化的关联进行了探究,扩大了鄂南文化研究的视野。(通讯员赖建东,审核何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