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 >> 科学研究与平台 >> 正文

鄂南文化研究中心考察团赴郑州考察学习非遗传承与活化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9-28 [来源]: [浏览次数]:

2025年9月27日,鄂南文化研究中心考察团一行在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旅文创融合发展中心主任李桂玲、郑州市服装协会秘书长贺荣的带领下,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考察之旅。此次考察旨在深入了解郑州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先进经验,探索非遗产业化发展和创办非遗学院的有效路径。

黄河文化公园:感受黄河文化魅力,传承非遗技艺

考察团首先来到黄河文化公园,这里不仅是黄河文化的重要展示地,也是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在炎黄广场上,考察团观看了气势磅礴的黄河号子表演。黄河号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黄河儿女与自然抗争、与命运搏斗的坚韧精神。表演者们用浑厚的嗓音和激昂的节奏,将观众带入了黄河文化的壮阔画卷中。

随后,考察团一行前往黄河边,参观了被称为“中国铁路桥梁之母”的京汉铁路郑州黄河大桥遗址。这座建于1903年的桥梁,不仅是郑州铁路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更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见证。在黄河母亲雕像前,考察团成员纷纷驻足,感受母亲河的温柔与力量。

黄河澄泥砚:探访非遗技艺,见证匠心传承

在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澄泥砚”传承人、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王玲的陪同下,考察团走进了黄河澄泥砚工作室和黄河金沙泥艺术研究所。王玲详细介绍了澄泥砚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历程。澄泥砚以其细腻的质地和独特的制作工艺,被誉为“文房瑰宝”。

王玲不仅致力于技艺的传承,还特别关注特殊群体的技能培训。她创办了聋人艺术工坊及非遗研学基地,为下岗工人、残疾学生等提供免费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制砚技艺,实现自我价值。截至目前,王玲已培养了800多名艺术雕刻学生,其中58人为聋哑人士。

在参观过程中,考察团成员深入了解了澄泥砚制作的每一个环节,从选泥、制坯到雕刻、烧制,无不体现了匠人们的匠心独运。王玲表示:“非遗技艺的传承不仅需要技艺的延续,更需要人文关怀的注入,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文化的温暖。”

郑州窑青瓷:千年窑火重燃,技艺重现辉煌

随后,考察团在郑州窑青瓷烧制技艺传承人、郑州窑青瓷研究院院长孙军的陪同下,参观了郑州窑青瓷烧制技艺的复兴基地。郑州窑,亦称御窑、柴窑,是五代后周时期设立的官窑,以天青釉、正碧釉瓷器著称。其“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瓷器特征,被广泛赞誉为中国青瓷工艺的巅峰之作。

然而,郑州窑技艺在历史的长河中一度失传。直至2018年,孙军牵头恢复了烧制技艺,并在郑州市惠济区建立了包含青瓷研究院、标本博物馆及生产车间的复兴基地。孙军介绍,研究院通过校企合作、研学传习所等形式,积极推动青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研究院内,考察团参观了中国青瓷标本博物馆,馆内收藏了从商代至元代的青瓷标本10万余件(片),为研究中国青瓷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孙军表示,郑州窑青瓷烧制技艺于2021年被列入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河南省“中原贡品”保护名录,并纳入黄河文化博物旅游重大工程。2024年,研究院主导制定的《郑州窑青瓷烧制技艺》地方标准获批,首次将“四如”特征纳入工艺规范。

12EF8

通过此次非遗考察之旅,一方面见证了郑州在非遗产业化方面取得的成就,通过以“非遗+”模式为核心,建立非遗研学基地、校企合作开发文创产品,以及打造非遗主题旅游、游学线路,实现了非遗技艺与现代消费场景的深度融合,既激活了非遗文化活力,又带动了文旅经济收益。另一方面,在非遗传承方面,郑州探索出“非遗进校园+校企联合培养”的特色模式,构建了“理论教学+实践传承”的教育体系,同时整合传承人、学者与企业资源,推动非遗技艺的系统化传承与创新应用。

鄂南文化研究中心不仅收获了丰富的非遗保护与传承经验,也为未来的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未来,鄂南文化研究中心将继续致力于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推动非遗文化的创新发展,为中华文化的繁荣与传承贡献力量。(撰稿人 赖建东,审核 何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