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党委书记闫英姿在“咸宁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揭牌仪式上的致辞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2-05-28 [来源]: [浏览次数]:

各位来宾、老师同学们,上午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3月5日参加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时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着力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召开后,特别是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研究热点,践行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是当前的重要任务。湖北省在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教育基地和实践基地”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2021年4月,宜昌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委与三峡大学民族学院合作共建的“宜昌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挂牌成立;2021年8月,湖北省民宗委与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湖北大学、三峡大学签署协议,合作共建三个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我校是湖北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全国百所产教融合示范高校、全国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湖北省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学校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鲜明,形成了以医学为传统优势,理学、工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学科体系。现设教学学院14个,独立设置的科研机构4个,本科专业64个,国家专业硕士特需项目1个。现有各类在校生2万余人,少数民族师生1871人(教职工38人,学生1833人),包含有30个少数民族。生源地分布于重庆、广西、海南、云南、贵州、新疆、青海、辽宁、吉林、内蒙古等21个省市区。虽然少数民族人口占比不大,但民族众多,宗教信仰较为复杂。因此,成立“咸宁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很有必要。这次,市委统战部能把这块牌子挂在我们学校,是对我校的信任与前期工作的认可。我校充分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多次在全校深入开展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全面提升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水平,在校园内形成了各民族大团结的良好氛围,并于2016年、2018年连续两次被湖北省民宗委评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

近年来,湖北省教育厅与我校共建的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鄂南文化中心”在通城古瑶文化、民族特需商品边销茶、少数民族音乐与舞蹈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17年,由中心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递交的《中国古瑶文化之乡》申报材料获批,咸宁市被命名为“中国古瑶文化之乡”,中心被命名为“中国古瑶文化研究基地”;《通城古瑶文化遗存调查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调研报告》获2018年咸宁市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创新成果一等奖;2020与2022年因《促进民族地区传统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调研与思考》、《新疆棉产业知识产权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两次获国家民宗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调研报告类)三等奖;《“中国古瑶文化基地通城县大坪乡内冲村金鸡墈滑坡防治工程”中的古瑶文化的嵌入设计》获湖北省教育厅2021年“百校联百县——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计划”项目;现正与咸宁市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咸宁边销茶路径研究》的项目合作。

为了做好咸宁市民族宗教工作,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了做好我校及少数民族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画好同心圆;为了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宣传教育和实践探索,该研究基地成立后,将借助鄂南文化研究中心与我校在学科、人才、科研等方面的优势,围绕民族宗教领域理论和实践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民族宗教的政策和理论等方面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融汇到学生大思政课的教学与实践活动中,为服务我校转型升级与咸宁市民族宗教工作高质量发建良言,出良策;为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咸宁安定和谐,实现社会稳定、长治久安做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祝出席活动的领导、嘉宾、师生们身体健康,工作愉快,民族一家亲!谢谢大家! (2022.5.27)